2024年12月21日星期六

東涌半天遊

是日冬至,陽光普照,出外走走。

先到「東涌炮台」打卡,東涌炮台古稱「東涌所城」或「東涌寨城」,有港版萬里長城稱譽,是於清朝道光年間為了阻止鴉片貿易和海盜侵擾而建,城牆由花崗岩築成,約10英呎高,長約225英呎,有三座城門和6門大炮。香港新界於1898年租借給英國,清兵撤退後,炮台先後用作警署和公立學校。於1979年列為法定古蹟。

看完炮台,走一小段「東澳古道」,東澳古道又稱「東大古道」,是昔日往來東涌及大澳之通道,古道串聯大嶼山北部的臨海村落與海灣,包括䃟頭、沙螺灣、䃟石灣及深屈。我們以前走東澳古道全走也有四、五次,今日唔走咁長,只走到「䃟頭村涼亭」,看看飛機場後就走回東涌,來回共走了約11公里。

















在城牆上走一圈。









在「滿東邨」內發現一棵「紫花風鈴木」,開得燦爛!


「東涌侯王古廟」










「䃟頭村」


「䃟頭村涼亭」


機場已經被「港珠澳大橋」遮擋著了。


2024年11月3日星期日

水浪窩觀星台、企嶺下石堤壩半天遊

老妻在互聯網上見到別人在「水浪窩觀星台」和「企嶺下」石堤壩「打卡」,嚷著要去,好吧!去吧!

水浪窩觀星台在「企嶺下樹木研習徑」的起點,由於古時「馬鞍山」又名「企嶺」,位於「馬鞍山」東面山腳的海灣就叫做「企嶺下」,而對出的海域也就叫做「企嶺下海」(Three Fathoms Cove)。

水浪窩觀星台建於1980年代初,是仿照元世祖忽必烈在1276年下令建造的河南省登封縣告城鎮的古代天文觀影台而建。告城鎮的觀影台用於測量日影、觀星和記時;而香港的這個觀星台,作用並非觀星,只是郊野公園燒烤場內給兒童玩樂的設施罷了。但因外形極似馬雅遺跡,也吸引到不少人到此一遊。

「企嶺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