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4日星期日

在新加坡找回兒時的味覺──夾餅

記得小時候50-60年代,在澳門「下環街市」旁邊,有一個攤檔,攤檔內有一個大平底鑊,檔主把麵漿倒入鑊中撥平;然而最重要的動作,是把麵漿塗上鑊邊,然後蓋上鑊蓋,一會兒,一「底」金黃焦香的麵糕就會焗好,檔主把糕底取出放在木枱上,灑上碎花生、芝麻和砂糖,對摺切開成三角形,大大件,唔記得賣「斗零」定一毫。新鮮熱辣咬落去,外脆內軟,尤其是鑊邊位置,薄薄的,非常香脆;加上花生脆、芝麻香、砂糖甜廢話!,嘩!簡直是人間美食以50年前的生活物質來說

據記憶,由於檔主是潮汕人士,街坊都叫他「冷佬」「冷」是潮州話「人」的意思,發音是「noun」,潮州人常說的「家己儂」音「架忌冷」即「自己人」,「冷佬」的稱呼,其實並無貶意,於是大家就叫這麵糕做「冷佬糕」。

1968年到香港搵食係去香港打工,唔係專程搵這麵糕食,就未見過這東西。這東西在香港叫做「砂糖夾餅」,或簡稱「夾餅」,我只在80年代中曾在青山道九江街一帶見過有個阿伯擺檔賣,食過一次,之後再去搵,已經搵唔番嘞。前幾年,有人在網上說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門外見過有個也是阿伯的擺檔售賣點解賣這東西的都是阿伯?不過歲月荏苒,我自己也已是阿伯一名......唔止係阿伯,已經係阿公了!,不過始終是緣慳一面,一直都碰不到,這東西恐怕已經在香港絕跡了!

現在澳門「下環街市」對面,有一間叫做「吳廷記」的店鋪仍然有這麵糕售賣,可能是當年檔主「冷佬」的後人所經營的,但他們又可能覺得「冷佬糕」唔好聽,已把這東西改稱為「冷糕」了用了「寒冷」的「冷」音。前年過澳門時專程去吃了一件,站在「下環街市」前下環街市於2009年重建完成,已不是當年的模樣,找不回兒時的感覺矣!

據網上資料,原來這種麵糕發源在福建泉州及台灣金門,叫做「滿煎糕」;傳到台灣稱為「麵煎餅」或「麥仔煎」;隨早期的移民傳下了南洋,於馬來西亞的檳城登陸後則化作福建方言「曼煎粿(Ban Chang Kueh)」,中文寫成「曼煎糕」或「慢煎糕」;到了怡保則稱為「大塊麵」;南下吉隆坡一帶廣東人把它誤稱為「煎燶包」其實煎燶包是另種傳統煎餅的名稱;再傳到新加坡,則變成「麵煎粿」或「米煎糕」;於印尼叫做「Kueh Terang Bulan(滿月餅)」或「福佬粄(Hoklopan)

這次在新加坡,估唔到這久違了、在這裡被稱為「麵煎粿」的東西,無論在屋邨、熟食中心或巴剎即街市,周圍都有得賣,而且衍生出很多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餡料的變種,每件坡紙6毫至1元佢哋叫做1「溝」錢。我平均每個星期都吃兩三次做早餐是傳統花生砂糖那種,其他餡料的我沒興趣,一啖咬落去,花生砂糖跌到一地都係,兒時的感覺即時番哂嚟;加一杯 或一袋 Kopi O,嘿!簡直返老還童嘻!稍為誇張咗啲,小時冇得飲咖啡嘅,正!

(乜嘢係Kopi O?可以到這裡看看:https://4-square.blogspot.com/2014/08/order.html)


我的早餐
住處樓下已有得賣
圖片取自網上

在YouTube找到一段澳門「吳廷記」製作「冷糕」過程的影片:










2014年8月17日星期日

在新加坡如何「地道」地 order 一杯咖啡?

回想起早前在新加坡第一次買咖啡飲時,碰著個不懂英語、不懂廣東話和普通話的阿婆,她只講閩南話,我叫:「black coffee」,佢話:「*@%#&^$」;我講:「稀渣飛」,佢話:「$^&#%@*」,雞同鴨講,完全溝通唔到。幸好後面有個也是排隊買咖啡的人幫我,才買到在新加坡的第一「袋」咖啡 (在新加坡的屋邨商店外賣飲品,會用膠袋盛載。順帶一提,在新加坡的飲食中心 food court 「外賣」叫做「包」、「堂食」叫做「吃」)。原來在新加坡,咖啡加煉奶叫做「Kopi」,發音是「COR-B」,齋啡加糖叫做「Kopi O」(中文寫做「咖啡烏」)。離開時,阿婆以權威口吻教我應如何 order 一杯齋啡加糖:「COR-B-啊」。

上網 Google 一下,找來一張新加坡著名的咖啡店「南洋老咖啡」的 menu ,對如何 order 咖啡大有幫助。

不過,這張 menu 上 Kopi C 中文解釋是用鮮奶,但英文解釋是用 Evaporated milk (即是淡奶),存疑。

如果話唔飲咖啡,要飲奶茶,很簡單,紅茶加煉奶是「Teh」,發音是「爹」、紅茶加糖是「Teh O」,發音是「爹-啊」,餘此類推,就可以飲到合口味的奶茶嘞!


「尿袋」咖啡

2014年8月9日星期六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 新加坡麥里芝蓄水池 (MacRitchie Resevoir)

今天8月9日,是新加坡49週年國慶。

話說網上談論新加坡的旅遊地點,有「芝麻山、賣荔枝」之說,「芝麻山」是指「武吉知馬山」,兩個星期前我們剛去過;「賣荔枝」就是今日我們要去的「麥里芝蓄水池」 MacRitchie Resevoir (蓄水池即是香港的水塘)。走山路環繞「麥里芝蓄水池」一圈11公里,但我們走了全部的水邊木棧道、另加上走上「樹頂吊橋」TreeTop Walk 的路,共走了14.77公里,用了5小時48分。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20140809 新加坡麥里芝蓄水池













TreeTop Walk 樹頂吊橋






Jelutong Tower 日落桐塔













2014年8月2日星期六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 新加坡南部山脊 (The Southern Ridges)

今天走新加坡「南部山脊」(The Southern Ridges), 南部山脊是「花柏山公園」 (Mount Faber Park)、「直落布蘭雅山公園」 (Telok Blangah Hill Park)、「園藝園林」 (HortPark)、「肯特崗公園」 (Kent Ridge Park ) 和「拉柏多自然保護區」 (Labrador Nature Reserve)的小丘陵連為一體的統稱。我們今次不去「拉柏多自然保護區」。

早上搭地鐵到「海灣站」(HarbourFront Station),從 D 出口走出就見到上山的路,上一段梯級就到「花柏山公園」,穿過「花柏山公園」,就到達「亨德申波浪橋」(Henderson Waves),然後走「直落布蘭雅山公園」 的 Forest Walk,過 Alexander Arch到「園藝園林」,再穿過「肯特崗公園」抵達「科學園」收工,乘92號巴士到 Kent Ridge Station 午餐時,已是下午三時多。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20140802 新加坡南部山脊


「海灣站」(HarbourFront Station) D 出口






「花柏山公園」 (Mount Faber Park)


吊車往「聖淘沙」


吊車站


新加坡共有三隻魚尾獅,最大一隻在「聖淘沙」,可讓遊人登上遠眺;中型的也是最著名的在「濱海灣」,會噴水;最小的就在「花柏山公園」的這一隻。






「亨德申波浪橋」(Henderson Waves)




「直落布蘭雅山公園」 (Telok Blangah Hill Park)

「千佛寶殿」遺址


Forest Walk





Alexander Arch



「園藝園林」 (HortPark)








搖動這個半球形的盤,令鐵珠走到迷宮的中心,但這個盤很重,不易玩。


「肯特崗公園」 (Kent Ridge Park )